欢迎来到东莞鞋材网站!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 东莞鞋材行业协会
  • 东莞市鞋材行业协会
  • 东莞市鞋材行业协会
解构"结构性用工荒"

发布时间: 2010/11/10 16:43:10 来源:
自动滚屏(右键停止)
 

用工荒已经逐渐由生产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

对于同属制造业的鞋材行业而言,用工荒首先带来的是困扰,

其次也会带来很多深层次的思考,

会促使很多企业走上转型之路。

本文从多个角度,试图全方位剖析用工荒出现的根源以及解决方法,

从而找出突围之路。

5.jpg

直面现象:经济回暖,劳动力未回流
虽然用工荒现象自春节后才出现,但其表现早在金融危机到来时已经埋下了伏笔。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农民工成为珠三角鞋企急于甩掉的包袱,因此,他们也就成为企业节约成本最直接的牺牲品。但经济回暖的超预期增速,却令不少珠三角鞋企着了慌。经济回暖了,不少鞋企纷纷接到大量订单,可被辞退返乡的工人却找不回来了,甚至不少回家过春节的员工也没有再返回。而工作机会的增多,也让农民工变得“挑剔”,不轻易应聘,不少鞋企手拿多份订单却无法开工,有些企业还不得不忍痛推掉了一些送上门的订单。由于缺工严重,东莞一家鞋企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已放宽了用人标准,45岁以内的农民工也能来工作。“推荐一名女员工进鞋厂工作,奖励300元”。珠三角某家为世界名牌运动鞋代工生产的鞋企因缺工3000人,近日不惜重金推出该项招工奖励政策。
一方面是以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等地招不到工人,另一方面随着内陆鞋业的迅猛崛起,一些工厂的兴建,使得大量工人回流,更加重了本地鞋企用人的紧张。不少内陆地区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珠三角鞋企向该地区转移,同时也带走了珠三角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而在劳动力待遇方面,珠三角也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内陆地区相比缺乏竞争力。
全球最大的鞋类生产商——宝成国际集团投资3000万美元的江西裕泰鞋业有限公司已于去年正式开工,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江西省最大的鞋业制造基地,将实现年产1200万双运动鞋、年出口额达7000万美元的规模,目前宝成国际在广东等地的部分生产线已处于关停状态。与此同时,我国最大的女鞋制造企业华坚集团在江西赣州年产800万双的生产线也实现量产,基本上追平其在东莞的产能。而原本在东莞为巴西鞋业巨头派诺蒙公司进行配套加工的多家鞋厂,也集体迁到重庆璧山。目前璧山已具备年产皮鞋6000多万双的生产规模,制鞋相关企业达1300多家,产值达到45.7亿元,拥有各种品牌近40个。这些大型鞋企的建立,都从一定层面上,分散了劳动力的分布。
武汉某鞋企在东莞厚街劳务市场刊登了一则招工广告:年龄18至35岁,缝纫熟工月薪1800元至2500元,普工1500元/月,包食宿。该公司负责人周经理称,这样的条件和东莞的平均水平已差不多,该企业200多名员工中,有20名是去年从东莞招的,现在工作都很稳定。“和东莞的企业相比,我们这边的工作时间总体要短些,招来的都是湖北籍务工者,周末有时间还能回家看看。”
五月前,深圳每月最低基本工资水平为900元,广州为860元,东莞770元。然而,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较多的湖北、湖南等省份,目前待遇已明显接近珠三角,许多东莞企业不得不去云南、贵州及西北省份招工。
高端解析:产业转移加剧用工荒
“不可否认,经济的超预期回升,造成了珠三角鞋企用工荒,但还应看到,产业转移及国家区域振兴政策的推动,使内陆地区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在逐步缩小,重庆、江西、武汉等地制鞋业纷纷崛起,用工待遇也高于珠三角,这进一步加大了珠三角的劳动力缺口。”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有关人士曾指出。     
为了应对金融海啸,并实现调结构、促民生的目的,继去年国家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近一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12项区域经济振兴规划,范围涉及全国的大部分地区,且还有多个区域振兴规划尚在制定之中。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副司长陈宣庆2月1日透露,最近要研究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和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规划。
同时,为了应对全球经济下滑,提升内需,增加我国经济增长点,对全国各地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并有选择性地与国家的发展规划相匹配,出台一些区域振兴规划是完全正确的。事实上,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也曾有过类似的举措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规划的制定和颁布都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而不是着眼于某个地方的局部利益。尽管各个文件之间存有一定的共性,但却是在考虑到国家全盘布局的同时,充分体现每个地方的特殊需要,从而避免了所有的区域规划地方化和全国规划一刀切问题的出现,体现了各地的比较优势。因此应当正视这些文件的作用,尽量减少劣质GDP的增长。
由于珠三角生产成本上升,近年来该地区鞋业向内陆地区转移已成为大势所趋。
政府之眼:用工荒将如何演化?
今年3月初,东莞市市长李毓全在接受凤凰网和中国经济网的联合专访时拿出了一组数据:东莞现有登记在册的企业用工人数总共500多万。常年缺工的比例是1%多点,也就是10万人以下。今年企业缺工的比例大概为4%,也就是说不超过20万人,这只比往年多一点点。缺工不像媒体讲得那么厉害,整个招工情况也是一天比一天好。
面对东莞的缺工现状,他提出了要从提高整个产业的水平、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比如说企业提高利润,加强管理水平,让员工整体待遇提高,以及提高东莞这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让来到东莞的人有归属感这三方面来解决。
而在3月6日接受广东省市媒体联合采访时,李毓全表示,东莞现在的缺工与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有关。经过两年多的结构调整,东莞的企业素质得到显著提高,相应的是,对企业工人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高端人才和普通工人上,都有一套完整的入户制度,东莞的入户政策将越来越宽松。
“政府不应该盲目表态和随意地为企业招聘工人投资,而应该做好公平政策和公共服务,比如发布用工信息,做好劳动者培训等等。”专家认为,在这个时期,如果政府光凭满腔热情想去解决用工荒,很容易出现越位、错位、缺位的情况。用工的需求其实是一种派生性需求,有什么产业就需要什么工人来配套。部分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可能会随着生产能力而转移,但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部门如市场部和研发部仍然会留下来。这既是人力资源的转移与调整,也意味着广东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
应对之道:根除用工荒需标本兼治
用工荒的话题已经从春节延续至今,早在春节过后,用工荒就已在东莞、深圳、广州等地普遍存在,当时,东莞开工的制鞋企业竟有90%以上都存在缺工的情况。虽然经济回暖,行业内出现复苏迹象,但订单的大批到来,使得用工荒导致的负面效应更加明显,不少珠三角的制鞋企业都满额运转,很多伸手就能拿到手的订单也只因产能不足而忍痛割爱,这严重阻碍了企业利用经济回暖的浪潮稳健发展的步伐。
用工荒出现伊始,不少人认为是季节性的,持续时间不会长久。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专家指出,珠三角企业面对的是一次空前的结构性用工荒。一方面,这与国家区域振兴政策的推动有关,由于国家推进产业专业,内陆制鞋业纷纷崛起,且用工待遇与珠三角各地相差无几,甚至还略高一筹,很多劳动力宁愿在人工上稍微吃点亏,还是选择靠近家乡的内陆省市谋求出路。到珠三角的劳动力整体基数的减少,分配至各个行业的人数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用工荒也暴露了珠三角广大鞋企在用工方面的问题。以往根据季节和订单情况而决定用工数量,在淡季就会将工人辞退,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减少企业不必要的开支,实际上,却是极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对于员工不仅仅是一个谋求个人财富的场所,也是除了家庭外,另一个其寄托精神追求的重要园地。只注重短期利益,投鼠忌器,无法建立起员工的集体责任心,很容易造成劳动资源的浪费。在用工高峰期,赶订单,促产量,不可避免地导致很多劣质产品进入市场,企业效益上去了,但鞋子质量的投诉却居高不下,如当前闹的沸沸扬扬的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盲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造成产品质量的下降。表面上的繁荣,却无法掩饰暗藏的危机,用工荒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认为,目前珠三角的产业升级转型势在必行,在内地劳动力工资水平已和珠三角旗鼓相当的情况下,企业要走自主创新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不能再走靠榨取廉价劳动力获得利润的老路子。
珠三角鞋企产业转型的同时也致使企业的用工需求向高技能人才转移,普通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不能与之对应,进而出现结构性用工荒。“随着珠三角生产成本的上升,鞋企仍定位于低端制造必然缺乏竞争力。”业内人士认为,要想保持优势,摆脱用工荒,珠三角鞋企应顺应产业转移规律,找准产业升级的方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型,这样的错位发展才能使企业真正实现经济转型。
除了深度的产业升级外,在很多举措上,也要先从人工的利益出发,由表及里,彻底根治用工荒。针对日益严重的用工荒,今年春节前,东莞、中山等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留人的呼声甚高。从今年五月一日起,广州、东莞、深圳等地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这是政府为了应对用工荒所作出的切实之举。除了企业明显提高工人的工资之外,配套的生活条件也有明显的改善。月薪1500元至3000元,提供夫妻房,这些在以往难以想象的待遇,正渐渐成为企业招工的“标准配套”。毫不夸张地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在东莞乃至广东省内长期以来廉价用工时代的终结。


 
打印】【关闭